李清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就业创业的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为面对持续呈现的经济发展压力增大、市场吸纳毕业生主体能力减弱和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的形势,我区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着力完善青年就业服务体系,统筹推进我区就业创业工作。
一、落实政策红利,强化就业保障
一是鼓励企业增岗拓岗。持续强化企业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为招收高校毕业生的企业兑现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一次性扩岗补助、社会保险补贴等各类就业奖补,激励企业稳岗增岗。二是千方百计引才留人。通过发放万元生活补助、临时免费住宿、就业创业指导、就业岗位推送等一条龙服务,打通高校毕业生求职“最后一公里”。三是强化就业权益保障。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就业歧视、虚假招聘等问题,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清理整顿,坚决查处各类影响就业的违法违规行为,为毕业生求职就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坚持以赛促才 强化双创动能
一是加强青年创业培训指导服务。坚持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从强化创业师资队伍建设、规范培训管理、加强创业培训工作宣传等方面推进创业培训。结合技工院校教学活动特点和学生创业需求,2024年开办鼓楼区马兰花创业培训班5期,培训有意向开展创业活动的毕业生83人。二是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新政宣传力度,全面降低创业担保贷款申请门槛,拓展创业担保贷款审批渠道,简便贷款审批流程,推进创业担保贷款“直达快兑”。2024年共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00万元,切实解决了初创企业和青年创业者的融资难题。三是开展各项创新创业项目大赛。加强创业示范带动引领作用,组织有意向青年创业者参加创业大赛评选,依托福大怡山文创园、中国海峡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基地等平台,积极组织青年创业者参评省级创业资助项目、福州市“植根榕城”等创新创业大赛,2024年共推荐36名青年创业者参赛。
三、织密就业服务,强化重点帮扶
一是推进离校未就业跟踪服务。持续推进离校未就业毕业生“1311”就业服务机制,即“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荐、1次就业见习机会、1次技能培训”,帮助有意愿的毕业生及早就业。二是实施公益性岗位兜底帮扶。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对辖区内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身体残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予以“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精准帮扶服务,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三是提升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水平。充分发挥企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作用,为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助力未就业重点群体稳岗增收。2024年开展马兰花创业培训、新兴行业和特色产业项目制培训、重点产业项目“揭榜挂帅”培训等各类免费培训2224人次,其中高校毕业生622人次。
四、发挥平台效能 深化校企合作
一是探索校企合作路径。结合福州市高校毕业生“企业就业一线行”行动,探索校地企合作模式,与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青年人才开发中心、福州软件园及区国投集团等单位签订《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战略合作协议》,完善毕业生就业支持体系,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二是搭建人才驿站平台。以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试点,在现有高校人才驿站的基础上打造创业导师工作室,提升创业培养服务工作质量,通过开办创业项目陪跑培训营、人才培养研讨活动、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创业一体化指导服务。
五、下一步计划
正如提案中指出的,在毕业生和岗位需求结构性矛盾等诸多因素影响下,高校毕业生就业仍然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下一步,我们将针对毕业生不同时段的求职需求,精准施策、多措并举,全力促进广大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一是政策组合“强保障”。持续发挥鼓楼在区域地位、产业基础、对外开放、生活条件、人才政策的优势,聚焦解决岗位平台、住房成本等方面的短板不足,持续贯彻落实省、市各级就业创业政策,从政策扶持、资金保障、人才服务等方面加大力度,打通高校毕业生求职“最后一公里”。二是稳岗挖潜“扩空间”。持续强化企业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为招收高校毕业生的企业兑现吸纳就业补贴、扩岗补助、社会保险补贴等各类就业奖补,增强企业发展信心。三是多方联动“重合作”。进一步深化“校、地、企”多方协调联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强人岗适配对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四是主动靠前“做服务”。主动靠前服务,送政策、送岗位,深入开展“好年华聚福州”系列招聘活动,组织开展“书记区长送岗留才进校园”活动,积极推动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实施福州市高校毕业生“企业就业一线行”行动,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前往园区企业等一线就业,培育一批高素质优秀工程师队伍。
专此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