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龄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福州市鼓楼区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文旅产业的关注、支持,您的建议对我们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局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促进文化和旅游的双向赋能。
一、数字赋能文旅发展
探索数字文旅新模式,利用数字技术将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国内领先、省内首套古厝保护数字系统平台,提供鼓楼文物及古厝介绍、VR古厝展示等“一机游古厝”服务。打造区文化馆数字化平台,借助现代技术手段,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保存非遗资料,建立非遗数字库和网络平台,将全区非遗项目资源统一展现,云直播“福州手工彩绘玻璃”非遗项目,吸引百万观众线上观看。以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举办为契机,启动鼓楼区博物馆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利用项目、搭建“乐福游”数字文旅平台,推出“云游福地、元创鼓楼”场景、全市首个元宇宙剧本游“冶山守护者”,创新“文旅IP+数字产品+消费场景”模式。
二、精品打造主题线路
围绕福州打造现代化国际城市目标,结合“三山两塔一楼一轴”城市格局,实施闽都文化探源工程,通过大型文旅活动的丰富形式,向市民充分展示改造提升后的鼓楼新面貌。夯实“山水茶厝”四大特色品牌,加大对分散文旅资源整合力度,促进文旅资源串珠成线、连带成面,制定“古厝游玩系列之老街巷”“大美鼓楼 四季坊巷”等主题文旅线路。依托鼓楼文旅品牌项目,打造“千年闽都探秘游”、“山水福道寻福游”、“国潮文创时尚游”、“水街金汤养生游”四大主题游线路,全方位展示鼓楼区独具特色的“闽都文化游、生态休闲游、温泉康体游”文旅品牌。
三、融合促进文旅经济
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联动福建省实验闽剧院、福州市闽都文化艺术中心、福州评话伬艺传习所等省属市属文艺院团,先后推出多元素沉浸式《福“见”儒林》《宋词里的福建》《闽风雅韵》等演出取得良好反响。在此基础上,以沉浸式戏剧《最美茉莉花》为核心,配套评话伬艺、闽剧折子戏、开心麻花脱口秀等N个剧目,构建“1+N”常态化文旅演艺模式,打造一年四季不落幕的演出嘉年华。建设安民巷56号国潮非遗集合店,以福州非遗文化为主线,融入“福州茉莉花茶”“福州金鱼”“福州三条簪”三大非遗资源和相关业态,通过创意策划、资源整合、文化挖掘等方式激活坊巷空间,带动文旅经济发展。
四、宣传拓展营销模式
拍摄《鼓楼新语》、《明晨采访短片》、《来有福的地方喝茶》、《仙侠世界的治愈之旅》、《这一站,鼓楼》、《鼓楼有福》、“小小导游员带你游鼓楼”系列宣传片9篇、鼓楼红色旅游系列宣传片14篇等文旅宣传片,在官方公众号平台、长乐机场、A级景区、文旅推介会、文旅主题活动上进行展播,其中福州“三条簪”妆造文化活动被“新闻直播间”、“新华社”关注并报道,通过新媒体平台的广泛传播,迅速成为文旅“爆款”,抖音话题关注度超1000万,相关业态营收超800万元,也吸引了大量国外游客的关注,极大促进了闽都文化的传承弘扬,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个生动案例,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开辟了新途径。
五、人才培养壮大队伍
目前我区共有81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国家级1名、省级14名、市级19名、区级47名。依托区文化馆、博物馆和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科普及教育基地”等阵地作用,开展惠民演出、公益培训、艺术展览、讲座论坛等各种形式的培训、讲座和活动,有效推进我区文旅资源共享。为进一步提升现有人才业务能力,结合工作实际广泛开展业务培训,积极选派学员参加专业培训,推动相关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壮大讲解员、文物志愿者队伍,在实践中提升服务素质,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与能力,助力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
专此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