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关于区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20253033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

时间:2025-06-25 11:15 来源:鼓楼区文体旅局
| | | |

  叶沈亮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我区文旅新活力的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文旅产业的关注、支持,您的建议对我们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局立足实际,深挖传统文旅资源,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突破固有模式,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文旅经济,深化文化强区和省级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助力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

  一、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目前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九大类77项,其中入选国家级1项,省级18项、市级18项、区级40项;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有81名,其中国家级1名、省级14名、市级19名、区级47名。积极引导文化企业内生动力,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内涵,大力推动文创产品设计和非遗传承的融合发展,延伸文旅消费链条,打响“福州好礼”品牌。依托区文化馆、博物馆和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科普及教育基地”等阵地作用,开展惠民演出、公益培训、艺术展览、讲座论坛等,有效推进我区文旅资源共享,统筹抓好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

  二、创新非遗发展模式

  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提升文旅产业附加值,“三条簪”的技艺创新巧妙地融合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在保护性推动相关传统妆束技艺复原和申遗之余,采用更为生动、互动的方式,如快闪、戏剧、艺术展览等,增强文化吸引力,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增添了现代气息,使这一传统头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让“三条簪”成了一种时尚的文化符号,福州“三条簪”妆造文化活动被央视《新闻直播间》专题报道,“三条簪”迅速成为文旅“爆款”,极大促进了闽都文化的传承弘扬,带动了文旅经济发展,相关业态营收超800万元,实现了文化和旅游的双向赋能。

  三、融合促进文旅经济

  围绕“文化中轴”“福韵山水”“魅力坊巷”三条文旅轴线的全域文旅发展新格局,做足“文旅+百业”文章,发展文化演艺、非遗国潮等新业态新模式,联动福建省实验闽剧院、福州市闽都文化艺术中心、福州评话伬艺传习所等省属市属文艺院团,先后推出《雀起无声》《福“见”儒林》《宋词里的福建》《闽风雅韵》《最美茉莉花》等沉浸式演出2000余场,构建“1+N”常态化文旅演艺模式,打造一年四季不落幕的演出嘉年华。建设安民巷56号国潮非遗集合店,以福州非遗文化为主线,融入“福州茉莉花茶”“福州金鱼”“福州三条簪”三大非遗资源和相关业态,激活坊巷空间,带动文旅经济发展。

  四、打造精品主题线路

  围绕福州打造现代化国际城市目标,结合“三山两塔一楼一轴”城市格局,实施闽都文化探源工程,通过大型文旅活动的丰富形式,向市民充分展示改造提升后的鼓楼新面貌。夯实“山水茶厝”四大特色品牌,加大对分散文旅资源整合力度,促进文旅资源串珠成线、连带成面,制定“古厝游玩系列之老街巷”“大美鼓楼 四季坊巷”等主题文旅线路。依托鼓楼文旅品牌项目,打造“千年闽都探秘游”、“山水福道寻福游”、“国潮文创时尚游”、“水街金汤养生游”四大主题游线路,在文化活动中宣传旅游,在旅游场景中体现文化,全方位展示鼓楼区独具特色的“闽都文化游、生态休闲游、温泉康体游”文旅品牌。

  五、拓展媒体宣传营销

  全面贯通线上线下营销渠道,构建文旅新媒体宣传新模式,加大宣传力度,讲好鼓楼故事。拍摄《鼓楼新语》、《明晨采访短片》、《来有福的地方喝茶》、《仙侠世界的治愈之旅》、《这一站,鼓楼》、《鼓楼有福》、“小小导游员带你游鼓楼”系列宣传片9篇、鼓楼红色旅游系列宣传片14篇等文旅宣传片,通过在官方公众号平台、长乐机场、A级景区、文旅推介会、文旅主题活动展播,吸引游客关注,推动线上线下流量转换,其中福州“三条簪”吸引了大量国外游客的关注,极大促进了闽都文化的传承弘扬,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个生动案例,切实提升鼓楼文化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开辟了新途径。

  专此答复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

相关链接相关链接
点击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