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丫霸!人民网点赞鼓楼这个社区!

时间:2025-09-29 10:53 来源:家在鼓楼微信
| | | |

  丫霸!9月28日,人民网发布文章《“小切口”藏“大治理”看福州社区的“幸福之变”》,点赞鼓楼区洪山镇大凰山社区! 

  

  “现在每天的幸福事,就是沿着小溪边的‘绿道’漫步回家。”

  “社区里有长者‘食堂+学堂’,我们在这里可以吃饭、聊天,还能学唱歌、学舞蹈。”

  “以前这里就是个堆杂物的仓库,经过改造,我们可以在这里泡茶、看书,真的有一种新小区的感觉,生活越来越好了!”

  …………

  在福州,家园的变化,群众看在眼里、高兴在心里,幸福感油然而生,也热衷分享喜悦。

  这样的变化,源自党建引领下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效能”。

  如何以党建为抓手,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激发活力?人民网党建调研团寻找到福州三个窗口,看这些社区(乡村)的“幸福之变”。

  “溪引力”聚变:从“侨乡”到“富乡”的振兴路 

  “以前村集体收入有限,想干事常‘手紧’。现在光是商贸楼租金一年就近百万,干事底气足多了!”福清市溪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林光海指着村集体建设的商住楼,满脸自豪。

  福清市阳下街道溪头村借力侨资和区位优势,与洪宽工业村和国家级福清台湾农民创业园核心区对接融合,从落后的山村,蜕变为大企业纷纷落地的工业村、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的文明村,因为找到了一条路——由党组织牵头推动“一盘棋”发展。

  如今,通过“养鸡生蛋”(集体投资置业)、“送鸡产蛋”(支持能人创业)等模式,村财收入从百万迈向两百万元大关。党员企业家陈永辉说:“党组织搭台,帮我们对接产业链,带着村民一起干,心里踏实!”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民增收……溪头村逐步朝村民们期盼的幸福家园方向发展,现代村庄的气息越来越浓。

  溪头村还整合项目建设和工会资金,打造党群暖心驿站,延伸服务港湾。驿站设在中心公园,更好为户外工作者、村民提供基本服务,夜间也为群众提供便利。

  林光海介绍,为让驿站“用起来、活起来、暖起来”,在长期运营上,村党组织牵头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鼓励企业、群团组织通过捐赠等方式提供物资和技术支持;在日常管理上,采用“兼职+志愿者”模式,由党员和广场舞领队认领岗位维护,群众扫码自助进出,实现智能化管理。

  “五邻五心”跃变:老旧小区的“幸福逆袭” 

  “现在有事就找‘幸福合伙人’方便多了!”在福州市“大凰山·幸福里”社区综合体,正在长者食堂用餐的王奶奶笑着说。

  福州市鼓楼区洪山镇大凰山社区成立于2001年,辖区内六成是老旧小区,普遍存在无物业管理、基础设施老化等问题。

  

  社区居民在“唠家常”中解忧。人民网 李唯一 摄

  社区党委以新时代“堡垒工程”为抓手,打造了1600平方米“大凰山·幸福里”,树立起“近邻党建”品牌,激发居民参与热情,治理格局从此改变。

  大凰山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黄冬介绍:“我们把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让‘生人社区’变‘熟人邻里’,治理就有了温度。”

  探访时,调研团遇上和事佬调解小分队队长高金城,瞧见他的调解本上记满了邻里故事。

  高金城是一名退休法官,还是社区老干部党建工作室成员、法律志愿者。“之前两户邻居因空调外机噪音吵了半个月,我带法务特派员上门,摆法规、调角度,现在两家还互相送菜。”高金城说。

  推动居民矛盾化解在最基层,是他的工作日常。在大凰山社区,像高金城这样发挥自身特长、参与到基层治理的居民还有不少。

  在党建引领下,居民们纷纷承担起社区“幸福合伙人”的角色,“近邻党建”也逐步化作家门口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变迁。

  黄冬表示,这份“不写在纸上”的治理成效,让幸福真正在家门口落地生长。

  “双红联管”协变:破解物业管理“老大难” 

  “过去公共收益是一笔糊涂账,现在‘双红’共管,收入、支出定期公开,大家心里亮堂!”世茂外滩花园业委会成员李女士说。

  世茂外滩花园位于福州市台江区,交付于2004年,小区公共设施老化损坏,脏乱差现象突出。怎样保持高水平的物业管理,让居民住得安心舒心?世茂外滩花园小区党支部把基层党建工作与物业服务有机结合,双向联动,带动业主共同参与小区改造提升。

  小区创新“红色业委会+红色物业”联动模式,通过“居民点单、双红接单”机制,精准解决设施老化、空间闲置等问题。盘活地下空间后新增年收益超百万元,用于环境提升。世茂外滩花园小区党支部书记林爱文表示:“党建引领不是空话,它让业委会、物业、业主成了共同体。”

  李女士表示,“小区负二层闲置了十几年,自从‘双红联管’后,我们业委会和物业天天碰头,把负二层租给合规的企业,还引入了便民超市、儿童托管,说实话,没有‘双红’配合,单靠业委会根本干不成这么大的事!”

  “这三个案例的可贵之处,在于清晰地展示了党建引领从‘原则’转化为‘路径’的具体操作。它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是一套可复制的方法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教研部原副主任、教授戴焰军如是评价。

  从溪头村的“产业兴”到大凰山社区的“邻里暖”,再到世茂外滩花园小区的“治理优”,这些生动实践印证着:只要锚定党建引领的方向,激活群众主体的力量,就能让每个基层单元都焕发独特活力,最终汇聚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基层治理新图景,让基层真正成为承载幸福、孕育希望的“港湾”。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

相关链接相关链接
点击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