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闽江两岸的蓝图初绘;三十年间,首善之区的答卷书就: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三个千亿台阶,人均GDP激增157倍,财政总收入实现指数级跃升……福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征程中,鼓楼区始终走前列、作表率,每一步跨越都闪耀着奋进的光芒,每一处变迁都镌刻着发展的印记。
这是一张跨越升维的“发展答卷”
一架无人机划破天际,它或许载着紧急的医疗样本,或许正在运送刚捕捞的海产。这幅以往只存在于科幻中的场景,如今已成为鼓楼上空的现实图景。从平面到立体,鼓楼以拓荒者的姿态叩开低空经济的大门,加速实现发展维度的跃升。
2022年起,鼓楼敏锐抢抓产业风口与政策窗口,站位全市打造“低空数字经济产业化项目”,在全省率先开展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一系列开创性实践随之落地:
建成全省首个低空示范场,开辟全省首条定制航线,开通全省首发的常态化低空医疗航线,落地全国首个低空一体化综合监管服务数字化平台,教育研学、文化旅游等10大低空业态加速探索……
天空的变革映照着地面的升级。30年间,鼓楼实行“优二强三”战略,产业能级实现历史性跃升。三次产业结构从1996年的2:51:47优化为2024年的0:16.5:83.5,现代化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数字经济强势领跑——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数字福建”,被确定为数字福建建设示范区的鼓楼,开启了区县一级的数字化进程。如今,全区数字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3%,“全省数字经济第一区”的地位日益稳固。
楼宇总部经济聚势成峰——以五四路为纵轴的“丰”字经济核心区,112 座税收超千万元楼宇、23座税收超亿元楼宇拔地而起,45 家市级总部企业、60家平台企业扎根成长,数量均居全市首位。
商圈经济也迎来璀璨发展——作为福州最早的商业中心之一,东街口已华丽转身为全省首个立体商圈,与“熙”街口交相辉映。两大百亿商圈带动418家国际一线品牌、首店品牌入驻鼓楼,勾勒出现代都市繁华图景。
这是一张活力迸发的“创新答卷”
考察了大半年,中致锐科智能科技(福建)有限公司于今年春节前入驻位于鼓楼的海洋经济科创高地。
“我们聚焦海洋领域,专注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数据可视化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和行业应用。”中致锐科创始人黄祖銮说,全国首个5G智慧海洋管理平台就是由他们团队研发的。
为何会选择不靠海的鼓楼?海创高地打造了“海洋科技会客厅”,累计引进107家涉海企业,落地一批高能级平台和科研机构。“这里可以作为‘智脑’辐射周边。”黄祖銮表示,作为行业技术探索者,他们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发展。
是什么样的一片土地,给了企业扎根的底气?一条科创走廊,给出了答案。
1995年起,鼓楼“西郊”加速长出高新技术产业带。1999动建的福州软件园,成为数字福建弄潮儿,从“连绵山谷”逐步蝶变为“千亿数谷”,2024年核心园区营收突破1800亿元。
2021年,福州市建设科创走廊工作方案印发。在鼓楼,一条以工业路及其延伸段为轴线、以福州软件园和怡山为核心的科创走廊建设全面起势。海洋经济科创高地、新能源科创中心、人工智能产业加速中心、元宇宙产业创新基地等高能级载体相继落地,72个国家级、省市级创新平台在此集结。
创新主体茁壮成长,福昕软件用户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瑞芯微成为中国领先的AIoT芯片设计公司,帝视科技成长为AI超高清及智能视频产业领跑者……141 家科技小巨人企业领跑全省,66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6 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15 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队发展,数量均居全市第二。
人才高地加速崛起,通过“1+1+N”人才政策体系和15个人才驿站,鼓楼累计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1180 人、高技能人才7480人,为创新发展注入“智力活水”。
30年来,鼓楼以创新驱动点燃发展引擎,活力动能持续增强,位居2024“全国创新百强区”第24位。
这是一张文脉薪传的“山水答卷”
绿林响起鸟鸣,潭水泛着波光,福山郊野公园满载百姓轻快的步伐。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在这里远眺福州新貌,留下“希望继续把这座海滨城市、山水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好造福人民群众”的殷殷嘱托。
福道弯弯,诠释“七溜八溜不离福州”的真谛。当温饱不再是问题时,鼓楼意识到,是时候还绿于民了。2013年起,鼓楼尝试通过步道把山体融入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转化为人人共享的绿色福利。
金牛山城市森林步道(福道)开创了中国钢架悬空栈道先河,摘得“国际建筑大奖”,福山郊野公园形成“园中有园、园中有城”的生态格局。福道一头连接自然,一头连接城市,我们看到鼓楼30年建管并举,让山水城市实现历史性蝶变——
旧城更新焕发新生,累计实施320个旧改项目、781个老旧小区改造,旧城更新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碧水清波守护民生,严格落实“河湖长制”,黑臭水体全面消除,西北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连续29年100%达标。
山水间镌刻着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从屏山之巅的镇海楼到半部中国近代史的三坊七巷,千年不变古城中轴线贯穿鼓楼。
就在前几天,位于鼓楼的林则徐故居经过精心修缮后正式开放。它的保护历程,本身就是一段佳话。上世纪九十年代,正是在习近平同志的重视和推动下,三坊七巷才免遭破坏,林觉民故居、林则徐系列遗迹得以加强保护。
30年来,鼓楼区对古厝始终怀着珍爱之心、尊崇之心,冶山春秋园、屏山公园、于山北坡等系统性改造提升,70处文物建筑保护修缮、89条传统街巷改造留住乡愁;三坊七巷、朱紫坊等历史文化街区加强活化利用,“三条簪”等特色非遗活化传承,闽都文化国际品牌愈发响亮。
这是一张幸福可感的“民生答卷”
“昔日纸褙军门前,今日文明一枝花”,1995年4月,习近平同志到鼓楼区军门社区调研时,有感于社区发生的巨大变化,写下了这副对联。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走进军门,作出了“如何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如何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的重要指示。
一副对联的激励,“三个如何”的命题,30年里指引着鼓楼倾心惠民,打造高品质生活。如今,全区构建25个“一刻钟幸福圈”,因地制宜打造“幸福里”一站式社区服务综合体,用一刻钟圈起“家在鼓楼”稳稳的幸福。
“一刻钟的时间很快。”大凰山幸福里,邱玉珍走出家门不一会儿就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不再为一日三餐犯难。正是得益于鼓楼高标准建成的76家“长者食堂·学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社区全覆盖。
快,还在于依托“鼓楼智脑”首创的“一线处置”机制,做到一般事项 10 分钟响应、1 小时现场报到、1 个工作日处置完毕;也在于“两会一员”机制的先行探索,实现“为民做主”到“让民做主”的快速转变。
“一刻钟的时间也很慢。”树兜幸福里,放了假的孩子们可以“泡”上一整天:在美术课上勾勒三星堆文物纹饰,在非遗体验中品味乌米饭里的千年手艺,在牙科研学里认真学习刷牙的正确方法……
慢,来自“幸福合伙人”的共建共治共享,持续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需求。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入伙”,提供医、养、学、托、食、行、游、购、健、情等十类元素的服务,让“一刻钟幸福圈”常态长效,也创造了许许多多慢生活。
【“数”说30年】
全区地区生产总值
1996年11.4亿元
2024年3144亿元
人均GDP
1996年2967元
2024年46.9万元
财政总收入
1996年11232万元
2024年61.96亿元
国家级荣誉30多项
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区
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
中国领军智慧城区
中国幸福百强区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