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点赞!福州这里的困难老人有了“共享儿女”!

时间:2022-09-05 16:26 来源:鼓楼区团区委
| | | |

   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单车……当下,共享经济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在福州市鼓楼区,还活跃着一支共享志愿服务队伍——“共享儿女”青春志愿服务队,队员们助老扶困,用青春行动温暖困难老人的心。 

8月30日上午,“共享儿女”们和海峡都市报的记者们一同入户,讲述他们与老人间的温情故事。

“想认他们做自己的孩子,凑成一个‘好’字” 

  “叔叔阿姨,早饭吃了吗?”昨天上午9时许,记者随同海容社工王文豪、即将就读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一年级的扬帆计划实习社工林瑜臻,一起走进灵响小区的一户居民家中。还在洗漱的赵阿姨连忙放下手中的牙杯,招呼着自己的“共享儿女”进屋。   

看着两张充满朝气的面庞,59岁的赵阿姨和63岁的黄叔叔目光中满是亲切与慈爱。“这两个孩子对我们太好了!我现在戴的这副新眼镜,还是他们俩东奔西跑替我配好的。”赵阿姨告诉记者,她是一级视力残疾,半米以外的事物几乎都看不清,很容易摔倒。而作为生活必需品的眼镜,原来的度数早已不适配她目前的视力,眼镜腿也断过好几次,但重新配眼镜,费用高昂,让她望而却步,她只好用毛线把眼镜腿缠一缠,“缝缝补补”勉强用着。 

今年7月初,王文豪和林瑜臻入户了解到赵阿姨的情况后,便主动提出陪她去更换一副新眼镜。“我们一开始去了几家眼镜店,发现眼镜都太贵了,后来又去网上找了一些,但并不适合阿姨佩戴。”王文豪说,既然决定帮助赵阿姨,那就一定要办成,最终,在鼓楼团区委的帮助下,他们找到一家眼镜店,能够为阿姨免费配眼镜。回忆起王文豪和林瑜臻的陪伴时光,赵阿姨感慨不已:“我儿子走后,只有我和老伴两个人,我们感觉天都是昏沉沉的。但近两个月来,这两个孩子每周都会来看我们一次,有事没事就给我们打个电话聊聊天,让我觉得日子又有了盼头。如果可以的话,真想把他们俩收来做干儿子、干女儿,凑成一个‘好’字。”听到这,王文豪和林瑜臻挠头笑了笑。

今年67岁的白阿姨身患小儿麻痹症,与90岁的母亲相依为命。“以前,我们一家人都还能互相扶持,但去年父亲去世后,日子好像没有了支撑一样。”白阿姨回忆说,在她最难熬的那段时间里,是“共享儿女”的出现,让她的生活再次有了欢声笑语。 白阿姨告诉记者,林星宇第一次到她家时,就注意到她的助行器有根支管损坏严重,当场便表示,会帮阿姨换一个助行器。“我本来以为她只是随口说说,想不到没过几天,她真的就扛着新的助行器来了。” 

“希望我们的爱,可以点亮每位老人的生活” 

“跟白阿姨相处的这段时间里,我早就把白阿姨当作自己的亲人,把她的问题、需求当成自己的事情去解决。”3月初,24岁的海容社工林星宇就与家住竹林境社区本德弄的白阿姨结识。自那时起,林星宇便成了白阿姨的“暖心女儿”。

白阿姨说,林星宇对她的需要几乎“有求必应”——带爱心理发师到白阿姨家中,为无法下楼的母女俩理发;联系爱心企业,和其他志愿者一起为白阿姨更换轮椅……“有的事情,我都没说呢,星宇注意到了就会主动帮忙去做。”白阿姨红了眼眶说道。 

“看到白阿姨笑容满面地使用新的助行器行走时,我觉得一切奔波都是值得的。”林星宇说,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她发现,有时候只是简单的倾听,也可以让老人们感到很快乐。 “一开始,我以为‘共享儿女’和普通的助困助残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在相处中,我慢慢地就和阿姨们培养出感情来,我也没有想到,自己渺小的力量,原来可以让他们的世界重新有了光亮。我想每一个‘共享儿女’最大的愿望应该就是,希望我们的爱,可以点亮每一个老人的生活。希望更多人了解社会工作的内容,一起加入帮助老人的行动中来!”林星宇说。

  “共享儿女” 填满老人的空巢 

   “共享儿女”志愿服务模式,正在许多社区全面推广。既是自己爸妈的儿女,也是别人爸妈的“儿女”,这样的共享,无疑极大地造福了养老事业,有力弥补了居家养老的短板。 

“共享儿女”只是借名,本质上说还是志愿服务。与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这些商业项目不同,它没有投资人,更不追求物质上的回报,实际上是一种公益行为。 

但有一点类似,那就是都盘活了现有资源,对接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对老年人来说,这些年轻人来家里哪怕什么都不做,也有助于排遣寂寞、增添生机;于这些年轻的志愿者而言,这也是他们回馈社会、奉献价值的一种方式,对了解老年人群体和未来照顾自己父母也能积累不少经验。 

事实表明,“共享儿女”、“时间银行”、社区食堂都是卓有成效的探索。不仅解决了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而且为老年人提供了社交机会,有助于他们走出家门、互通信息、排遣孤独。 

当然,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志愿者数量不足,同时,不同老人有差异化需求,这就需要政府出台一些针对性的措施,一方面扩大志愿者的群体,另一方面也要让他们的付出有回报。 

譬如,许多70岁以下的退休老人,身体很健康,有时间也有意愿帮扶社区内的其他老人,就完全可以通过“时间银行”的方式让他们参与进来,将来也优惠享受他人的服务;对于部分身患疾病的老人,有关部门可以出台一些奖补方案,鼓励社区联系护工上门进行“一对多”服务。 

养老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生活质量,也直接体现着社会精细化管理的水平。面对这一数量庞大的社会群体,唯有创新机制盘活资源,才能够形成强大合力,用责任与爱填满老人的空巢。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

相关链接相关链接
点击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