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图案
汉字,是对中国古代文化一种独特的视觉传达。东汉许慎在刘歆的归纳前提下,提出了“六书”学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种造字方法。在中国民间美术领域,众多艺术图案就巧妙地利用了汉字形成的这六种方式,例如,民间美术中的“谐音”和六书中的“假借”如出一辙,皆通过巧妙的联想和转换,赋予了汉字更为丰富的寓意和表现力。
在墀头装饰方面,人们常常会直接用吉祥文字作为图案,如“福”“禄”“寿”“喜”等。这些文字有的单独呈现,彰显着简洁而强烈的美好祝愿;有的则与花卉、博古等图案搭配在一起,形成精美的适合纹样。
墀头之福: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
“福”,《说文解字》载,形声字,从示畐声,有腹满之意。一切都好即是“福”。生命伊始盼健康成长;学业有成望金榜题名;事业拼搏期步步高升;岁月流转祈祥和安康……福,象征着人们对生活最质朴的心愿。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精神内涵与表现形式,贯穿了整个华夏文明史,渗透于生命的点点滴滴。
福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已延续传承几千年,源远流长,寓意深远。“福”字如此美好,它有着丰富广阔的概念,代表着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和物。
以“福”入市名,对福州人而言,有着满满的自信和骄傲。千百年来,福州人以各种形式传承和演绎着福文化。民俗中,福州人有丰富多样的祈福活动,他们在建筑、服饰、饮食中,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表达着对“福”的向往与追求。
“有福之州”的福文化,吉祥喜庆,意味深长,根植于山水间,渗透在生活中。在福州坊巷的墀头上就有以“福”为主题的图案,它仿佛是一个神奇的符号,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我们感受到先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