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关于区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第0108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

时间:2025-04-24 17:46 来源:鼓楼区文体旅局
| | | |

 陈燕君、刘晴、李清、林斌、郑瑜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动非遗餐饮行业持续活化三坊七巷古厝的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作为2200多年历史文化名城的发祥地,鼓楼区积淀着底蕴厚重的闽都文化,形成了传统音乐、传统技艺、民间文学等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是鼓楼文化的精神标识、文化名片。

鼓楼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共大类96项,其中入选国家级1项,省级18项、市级21项、区级56鼓楼区共有81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国家级1名、省级14名、市级19名、区级47。传统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璀璨瑰宝,其中不乏优秀的非遗项目,美食类非遗作为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鼓楼区文体旅局、鼓楼区文化馆持续长期推进对于非遗餐饮类的相关非遗传承活动,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传承与创新并重,推进非遗活态传承

利用重大节庆、节假日,有效开展非遗餐饮类项目宣传及活动。在元宵节、拗九节、文化遗产日等重大节庆、节假日期间举办相关非遗活动,邀请非遗保护单位及传承人到场进行互动展示,让到场的市民游客可以零距离接触以及体验非遗传统技艺,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二、整合保护形式,建立保护长效机制

全面融合发展“非遗+”模式,其中包含了“非遗+旅游”、“非遗+研学”、“非遗+市场”。2024年,鼓楼区已推出“倾听坊巷声音 探索非遗奥秘”十余场,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传播了非遗传统技艺,让同学们可以亲自动手体验到非遗工艺品的制作的文化魅力。

三、加强非遗共建,促进非遗保护系统化

通过“以人为本 活态传承”的方式,非遗进校园、进景点、进社区、进基地等已实现常态化开展,非遗活态传承需要靠人来传承,要注重人才培养,不断扩大非遗传承人队伍,并发挥积极培育非遗传承人的工匠精神,形成全社会关注非遗、参与非遗保护的局面。

四、完善非遗资源数据,助力文化传承

鼓楼区文化馆小程序已经全面上线,涵盖文化之声、非遗展示、艺课等版块内容,群众可以通过小程序平台浏览鼓楼区非遗项目及传承人信息以及各类非遗活动信息。鼓楼区以及逐步实现将非遗信息化、数字化,更加方便群众了解非遗保护的现状和进程。

接下来,鼓楼区文体旅局、鼓楼区文化馆针对非遗传统技艺中的非遗餐饮类有以下推广和保护计划:

一、建立培养计划,积极推广教育

持续全面发展“非遗+”模式,将重点放在非遗研学方面,着重培养非遗下一代传承人,利用非遗展馆以及非遗基地开展非遗研学活动。鼓楼区文化馆近年来陆续开展了“倾听坊巷声音 探索非遗奥秘”系列研学活动达二十余场,涵盖传统技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多方面非遗研学课程,群众可通过报名参与非遗研学,实现了非遗传承的普及化及亲民化。

二、扎实推进申报,确保非遗传承全面开展

积极推进非遗项目、传承人及非遗基地、传习所申报,每两年开展一次项目和传承人申报,挖掘具有本地特色的、群众广泛认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以及设施场所和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研学等服务的相关场所,完善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队伍。积极助力非遗餐饮类申报,给予充分的指导。

三、激发保护力量,融合发展新模式

    激发开展非遗项目间的合作、上线非遗商品链接,推动流派相近、地域相邻的团体(传承人)结成联盟,共同促进非遗生产、交流和合作,成为非遗产业链的可靠保障。创新非遗餐饮文化产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了探索,激发“非遗”技艺活力,延伸非遗产业链从更长远的角度规划和推进,让其社会和经济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使非遗真正的“活”下来、传下去

专此答复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

相关链接相关链接
点击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