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年轻人,要警惕!艾滋病正借社交软件潜入高校!

时间:2019-04-23 10:18 来源:鼓楼疾控微信公众号
| | | |

  合肥某高校大一学生小李早在高中时就通过社交软件约过一个男性,对方主动要求戴安全套。上大学后的第一个国庆节,小李通过该软件第二次约人发生高危性行为,这次对方没戴安全套。不久后的春节期间,小李感觉不适、持续低烧。次年3月,小李由合肥市疾控中心确诊艾滋病毒阳性。

  你以为这只是极端个案?
  那你就错了。随着社交软件的发展,人们扩大了与外界的接触范围,但同时也遇见了一些隐性风险。
  人民日报曾发文称,男同社交软件的兴起是艾滋病打破高校“围墙”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对于同性恋行为的重新认知,让大家对不同的性取向有了更多包容,这使得原本压抑自己性行为的男同群体越来越“释放自我”。而社交软件的兴起,让男同找对象格外容易。
  以前,男同一般只在酒吧、公园等特定社交场合接触,最多就是在论坛里发帖,被动等待应答。如今,随着男同专用社交软件的兴起,他们之间的互动更加方便频繁,高危性行为更多。
  一些高校男同群体在社交软件上都是半公开化地活动,甚至有专门的学校群。学生中的男同,不仅校内交往密切,也更容易被校外的男同“发现”,圈内人称之为“秒约”。更麻烦的是不少人“盲约”,约会前后均不知对方身份,一旦发现自己染病,根本无法追查源头。
  2019年第一期《财新周刊》登载了一篇封面报道,矛头直指有“男同性恋社交软件”之称的Blued,指出该软件与未成年人不安全性行为及未成年人艾滋感染率上升密切相关。报道的直接结果是Blued宣布关闭注册一周。
  《财新周刊》2019年1月7日出版的新年第1期,封面报道为《变色的“淡蓝”》,提到“在中国最大男同性恋社交软件上,保护未成年人的举措形同虚设。为什么?”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湖北省艾滋病临床培训中心主任桂希恩介绍:
  10多年里,仅他接诊的艾滋病感染者就有225名大学生,其中212人为男生,女生只有13人。而且,感染者几乎都是性传播造成的,其中82%是男男传播。
  令人意外的是,“中招”的男生不仅限于高校,还有未成年。
  齐鲁晚报曾报道过这样一则新闻:“七成男同人群未做艾滋监测,有感染者还不满18周岁”。
  文中写道:临沂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科科长王红说:“近年来,临沂疾控中心在MSM人群(男男性接触人群)中开展的检测结果显示,艾滋病的阳性检出率较往年同期有了明显的上升,低龄化趋势日趋显现。”

  今天,小编就来为你科普“男同与HIV”的关系。
  男同大多没有固定的性伴侣。拥有多名性伴侣往往是感染艾滋病或其他性病(如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等)的主要原因。
  
  性交方式:男同通常采取口交或肛交的方式,尤其是后者,大大加剧了他们感染艾滋病的风险。由于直肠内的碱性环境很适宜于病毒的生存繁殖,而且肛肠的黏膜薄而娇嫩,其下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发生性行为时极易引起破损出血,使病原体从肛门或直肠的破损处侵入,直接进入血液。
  不使用安全套:男男同性性行为者不注重使用安全套是感染HIV的原因之一。使用安全套,可以大大降低病毒感染。
  润滑剂因素:男同在发生性行为时,往往需要借助润滑剂;很多润滑剂由于含有凡士林一类的矿物油,反而容易导致乳胶变脆,安全套极易破裂,由此加大了艾滋病毒侵入人体的危险性。
  那么男同=艾滋人群吗?
  当然不是!千万不要用“有色眼镜”去看待任何一个群体,同性恋者不等于艾滋病患者。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必要条件:
  必须存在HIV的传染源,才有可能发生HIV感染和传播。两个人如果都没有艾滋病,那么无论是男男或男女都不会传染艾滋病。
  
  有足够量的病毒从感染者体内排出,HIV的数量只有达到一定的水平才会导致感染的发生。例如感染者的血液、精液、乳汁中带有比较多的病毒,接触这些体液感染的危险性比较高。而唾液、泪液和尿液中病毒含量很少,所以和艾滋病人说话是不会得病的~
  
  HIV必须进入受感染者的血液中,光是接触到有病毒的体液并不足以感染上HIV,健康、无破损的皮肤可阻止HIV进入机体,能有效地防止HIV感染。HIV可以通过伤口或溃疡进入机体,或者透过肛门、直肠、生殖道、口腔、眼睛等处的黏膜进入人体。
  鼓楼疾控提醒您:
  当今社会性观念是开放了,但性知识并没有跟上。随着近年来社交软件的兴起,高危性行为也不是新鲜事儿。大家只有做好安全防护,才是对自我最好的保护。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

相关链接相关链接
点击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