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七溜八溜 不离福州”系列文化活动丨京剧、古琴……这场文化之旅不简单

时间:2021-09-13 09:28 来源:鼓楼区文体旅局
| | | |

  9月12日由鼓楼区文化馆主办、福州匠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集贤宾艺文古厝协办的“京剧艺术”"古琴与流派"两场公益分享会文化活动盛大举行,为艺术爱好者带来了一场艺术盛宴,一起来回顾下吧。

  9月12日上午,由鼓楼区文化馆主办的“京剧艺术”公益分享会在朱紫坊集贤宾成功举办,活动特邀福建京剧院优秀青年演员卢奇彤和福建京剧院二级演员李海宁,为现场来宾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
  两位京剧演员深入浅出地为大家详细讲解了京剧的历史起源、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以及生旦净丑分别对应的人物特征,带领体验京剧的经典唱段,场下的小朋友和大朋友们都听得津津有味,纷纷跟着老师学唱。
  不仅如此,两位优秀的京剧演员更是为来宾现场演绎京剧的艺术之美。一首《苏三起解》,一段《失街亭》,一招一式,浅唱低吟,将京剧的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
  “唐三千、宋八百、数唱不尽的三列国”,京剧的题材主要以历史政治和军事斗争为主,将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故事大多取自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折子戏和台戏。京剧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通过学习京剧,能够让许多人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伴着瀚听琴院王再昌老师苍劲坚实、潇洒悠远的古琴名曲《梅花三弄》,一场别开生面的古琴分享会在朱紫坊集贤宾举行,瀚听文化联合创始人、音乐学博士、古琴美育专家陈志强老师为我们带来了“古琴与流派”的专题讲座,与数位志趣高雅的琴人雅聚一堂,与现场来宾共同度过了周末的美好时光。
  从地域差异到流派起源,从创始鼻祖到代表作品,陈志强为现场来宾娓娓道来。
  陈志强从古琴流派形成过程中的地缘要素出发,对中国历史上古琴各个流派的产生、传承和发展做了解读和阐释。着重从代表性琴人、琴曲、文献、谱本和文化审美等方面对当代古琴流派的分布进行分析,并从三个流派的代表性琴曲的分析和演奏入手。
  对虞山吴派吴文光先生传谱的《阳关三叠》、闽派陈长林老师传谱的《平沙落雁》以及浙派徐元白先生传谱的《鸥鹭忘机》琴曲,在作品题解、谱本选择、音乐审美、音乐结构、演奏观念、断句气口以及身份认同方面逐句进行了分析和讲解。
  最后,通过对古琴与流派的分析和阐释,着重将讲题升华为古琴对当代习琴人的身心调育和社会责任的启示。
  在现场,来宾们不仅徜徉知识的海洋,也享受了视听盛宴。在互动中,持续了三个小时的古琴专题讲座在琴友们依依不舍中落下帷幕。
  古琴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洞察天地,立心致远”的文人品格而居于首位。
  历代文人墨客都曾倾注心血,谱曲填词,著述琴论,从而推动古琴艺术发展到了极高的境界,历史上涌现了大量的琴家,许多名曲经典流传至今。相传春秋时期孔子学《文王操》,作《幽兰》,伯牙作《高山》《流水》,师旷作《阳春》《白雪》;魏晋时期的《广陵散》、蔡琰的《胡笳十八拍》等等,曾给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很大的影响。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

相关链接相关链接
点击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