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养老服务成为民生焦点。福州市鼓楼区以“一刻钟幸福圈”建设为引领,积极探索社区养老新模式。安泰街道五一广场社区长者食堂,作为鼓楼区养老服务的典范,依托社区资源,创新助餐模式,为老年人提供便捷、温馨的服务,成为鼓楼区养老服务的亮眼名片。
一、基本情况
五一广场社区常住人口约4000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35%,面对老年群体做饭难、吃饭愁、精神荒的现实痛点,社区党委以“破茧思维”突破传统养老模式桎梏,依托“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创新机制,将长者食堂打造为社区养老服务的核心枢纽。通过精准对接“中国老年人膳食指南”标准,构建起覆盖全社区、辐射周边3公里的“15分钟幸福圈”。
二、具体做法
(一)阵地升级:从“单一食堂”到“幸福综合体”
社区以“嵌入式养老”理念为引领,投入专项资金对长者食堂进行全方位改造升级,打造适老化、智能化、多元化的服务空间。无障碍通道、适老化桌椅等硬件设施的引入,不仅提升了老年人的就餐体验,更将长者食堂与就业驿站、亲子阅览室、四点钟课堂等功能空间深度融合,形成“一站式”民生服务阵地。
(二)功能蝶变:代际融合的养老新范式
长者食堂突破了传统助餐场所的局限,创新推出“助餐+隔代同托”的复合服务模式。通过“四点钟课堂”实现“一老一小”协同照护,既解决了老年人孤独问题,又为青少年提供了课后学习空间,构建起全龄段友好型社区生态。此外,社区还开设书法、绘画、音乐等老年课程,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实现“身体能量+精神食粮”的双重供给,让养老从“生存需求”升华为“价值创造”。
(三)文化赋能:舌尖上的精神共同体
社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联合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志愿者团队,围绕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社区还与科技企业合作,打造“机器人培训基地”,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掌握智能设备使用技能;“四点钟课堂”则为青少年提供课后学习场所,形成“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良性互动。
三、取得成效
五一广场社区长者食堂的创新实践,不仅解决了老年人“吃饭难”问题,更构建起“食养结合、文养共生、智养赋能”的养老服务生态圈。助餐满意度达98.7%,社区老年人营养不良发生率下降42%。通过“四点钟课堂”等代际融合项目,500多个家庭参与其中,构建起“老带小、小助老”的双向赋能机制。社区矛盾纠纷发生率同比下降67%,邻里关系更加和谐,为破解老龄化难题提供了“鼓楼方案”。
四、经验启示
(一)空间重构:从“功能单一”到“场景融合”
将长者食堂与就业驿站、亲子阅览室、四点钟课堂等空间有机整合,不仅提升了空间利用效率,更创造了“一站式”民生服务阵地。这种“空间折叠”理念,为老旧社区破解资源紧张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养老服务不应局限于单一功能,而应通过空间重构,打造多功能、复合型的服务场景,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
(二)服务重组:从“单向供给”到“双向赋能”
社区创新推出的“助餐+隔代同托”模式,突破了传统养老服务的单向供给逻辑,构建起“一老一小”协同照护的双向赋能机制。通过“四点钟课堂”,老年人从服务对象转变为价值创造者,既解决了自身孤独问题,又为青少年提供了课后学习空间。这种代际融合模式,不仅提升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感,更激活了社区内部的互助潜能。养老服务应注重挖掘老年群体的社会价值,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实现“老有所为”与“幼有所育”的良性互动。
(三)机制创新: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协同”
五一广场社区长者食堂的成功,离不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协同机制。社区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动员辖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团队共同参与,形成了强大的服务合力。这种机制创新,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更提升了服务效能,为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其启示在于:养老服务应打破政府包办的单一模式,通过多元协同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养老服务生态。
(四)科技赋能:从“传统服务”到“智慧养老”
社区与科技企业合作打造的“机器人培训基地”,不仅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更为智慧养老提供了实践样本。通过智能设备的使用培训,老年人能够更好地融入数字化社会,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养老服务应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服务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为老年人创造更加便捷、高效的生活环境。
养老服务应以空间重构为基础、以服务重组为核心、以文化重塑为纽带、以机制创新为保障、以科技赋能为动力,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可持续的养老服务体系。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的今天,五一广场社区的探索,不仅点亮了社区养老的未来之光,更为中国式现代化养老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