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朱紫坊河沿中段22号。前临安泰河,后通府学弄。始建于明代,清初及道光年间修。大院居住着入闽萨氏第一支长房,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萨兰芬(子安)重建。系风火墙式的大院落,坐南朝北,通宽21.5米,纵深97米,占地面积2080平方米,整个建筑前宽后窄,平面呈畚箕形,俗云利于聚财。主座与花厅两座毗邻。主座五进,临街六扇大门,门下部用藤条铜钉钉成斜纹图案,两侧马头墙高耸,墀头牌堵,东边灰塑狮子,西边灰塑吉祥如意。门头房在围墙之外,中为厅,左右为房。后为高墙石门框,墙头门楣上又有堆塑。进石框大门,为第一进院落,中为平整条石铺就的天井,三面环廊,东西两廊排列执事牌。天井中,东、西、南各摆一个径1米多、高0.80米的大鱼缸。厅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中隔朱漆描金的插屏门,分前后厅。厅上楠木斗拱、驼峰各种图案精美;左右厢房楠木门窗户扇、喜字图案,雕工细致。廊前宽敞,古时可并放六顶大桥。第二进、第三进结构与首进相似,但均为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双坡屋顶,天井两侧有披榭。第四进变更结构,改变朝向,转为坐西向东,成三间排双层藏书楼。第五进仍朝正面,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五柱,为书房、书斋,子弟课读之所,有后门通府学弄。院内每进都有一口水井。主座西侧为花厅,有门与前厅相通。花厅是点睛之笔。花厅面阔三间,进深二柱,中为厅、旁为房。花厅前有天井,天井北一座太湖石假山,掩映错落,亭阁点缀其间,东西两端高筑平台,可放风筝,可观焰火。与假山镶嵌的围墙上,灰塑《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人物故事。假山中一株高大的梧桐,树阴遮天。假山底下有一泓池水,可与安泰河相通,河水涨时,鱼虾小蟹游入池中。花厅前一对高四米的竹状立柱,直径20公分,每隔50公分有一竹节,每节浮雕竹叶,颇有创意。花厅后壁为10扇精致的楠木屏门,屏门上半部为花窗,镂刻108种图案,玲珑剔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萨家大院,1992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同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