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本次由集团科学教师刘静老师与陈锐老师分别以《天气与气候》和《风力与风向》为主题,演绎了现象教学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精彩范式,为科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气候密码,数据解码生态智慧
刘静老师带来一堂充满创意的科学课《气候密码:送兔子回家》。课堂以三只来自热带雨林、热带草原和北极的“迷路兔子”为线索,开启了一场跨时空的气候探秘。
学生们化身“气候侦探”,通过豆包AI助手生成当月天气数据,用WPS AI绘制气温折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分析气候特征。随着第二只兔子的自述线索出现,学生们通过数据推理,成功“送兔子回家”,并找到相同地区的生态伙伴。
课程最后,刘老师用豆包生成未来十年逐日气象数据,讲述竺可桢教授数十年如一日的气象观测故事,让孩子们感受科学精神的温度。
驭风解码,科技赋能科学探究
陈锐老师以“盲人摸风”游戏开启现象教学奇幻之旅。学生通过“盲人摸风”游戏,用触觉感知电风扇不同风力的“脾气”。交互白板上,动态箭头随风向旋转,直观展示风向概念。在“风级实验室”,孩子们手持羽毛、纸条,在电风扇中验证《风级歌》;微型帆船乘风破浪与PM2.5检测结合,揭示风既能助航也可能传播污染物的双重性。课堂以“大风吹”游戏巩固知识,课后布置“风向标观察日记”,引导学生记录一个月天气变化。活动将科学探究融入生活,激发学生探索热情。
课后评课互动环节中,陈碧瑜老师认为,陈老师通过“盲人摸风”游戏让学生亲身体验风的触感,结合交互式白板模拟气象变化,用AI解析复杂概念,形成了“观察现象—数字建模—联系生活”的三步教学法。这种将科技与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又为小学课堂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实现了现象教学的创新跃迁。
鼓楼区科学教研员辜小明老师点评:"刘静老师带领学生分析十年气象数据,通过数字对话学习竺可桢的科学精神。从观察天气现象到解码气候规律,学生们将历史气象档案转化为探究工具,让科学教育既扎根传统文化,又凸显数字时代创新。这种教学方式为科学精神传承开辟了新路径,兼具文化深度与科技锐度。
这两节课不仅彰显集团“资源共享、课程共创”的共同体优势,更昭示着科学教育从“解题”向“解现象”的时代转型。今后,我区将以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切实做好全区科学教育工作,促进全区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