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门社区概况
军门社区横锦巷综合整治前后对比图
●推进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
军门社区按照“六有五达标三完善”的整治改造要求,共计改造南营巷、织缎巷等7个街巷、11个小区,完成社区拆除违建等。结合“智慧社区”建设,布设智能井盖12个,运用现代化科技技术排查洪涝风险。推进社区综合便民服务中心节能改造和社区主要道路两侧安装太阳能路灯,达到减耗增绿目的。
通过空间整合,房前屋后栽种榕树、桂花等,建设11处的纳凉点、健身路径;开辟口袋公园、军门广场约1180平方米,让小区见绿见景,社区绿化覆盖率已超过50%。
军门社区沿街商铺众多,便民利民的同时,也带来了噪声困扰。社区依托“片长制”网格化管理,引导商业经营者依法依规经营。“六位一体”的群防群治队伍,综合整治临街商业噪声污染源,建立综合管理长效机制。
电动自行车充电桩
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军门社区改造新建多个非机动车充电棚、智能电动自行车、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了20个垃圾分类亭、1个垃圾分类精品示范点。并通过定期开展培训讲座等各类活动,使得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100%,投放准确率98%以上。积极开展适老化设施设备建设工作,推动3个小区完成加装电梯8部,社区无障碍设施全覆盖。
●提高社区安防系统智能化
军门社区打造“智慧安防建设”。运用RGY、5G等新技术,探索老旧小区智能化改造和物联网应用推广,安装智慧门禁等智能装置,建设智慧社区管理平台。同时,引入融媒体智慧屏等智能化设备,打造智慧型示范小区。
2012年起,军门社区在多个老旧小区启动了物业选聘程序,截至目前,军门社区原13个无物业小区中,已有4个小区引进物业,5个小区成立业管会。
●培育社区绿色文化
军门社区利用LED屏幕等各类载体,组织学生为主的绿色少年志愿服务队伍,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宣传绿色社区创建行动。联动在职党员等参与公约制定,将“倡导绿色消费、节水节能、低碳出行”纳入公约,并开展“家在鼓楼 靓丽过年”等活动,让绿色文明新风吹遍社区。军门社区现有不可移动文物点2处,社区工作人员定期到文物现场进行巡查做好登记,及时向有关部门上报问题。通过开展讲座等方式向居民介绍文物,形成浓厚的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
1.军门社区以服务居民群众为根本出发点,探索建设“一老一少一普”服务品牌。“一老”,运用“公建民营”模式将原先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升级成2000平方米的五星级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推行24小时服务,免费为60周岁以上老年人购买保险。同时,每天安排医生党员志愿者免费接诊。“一少”,创办福州市第一家公办少儿托管中心,切实解决了双职工家庭接送孩子的后顾之忧。此外,社区还开办了“四点钟学校”,成立青少年科普工作室,先后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百余次,累计受教育青少年数万人次。“一普”,发动辖区共建单位开展文化科普晚会等活动,并与省内高校协商合作,实现大学人才资源与社区创新发展的互补、双赢,提升社区服务能力。
2.军门社区会同交警部门,结合“点题整治”专项工作契机,在织缎巷、东泰路规划夜间免费临时泊车位80个,极大地减轻了辖区居民停车难问题。
3.军门社区建设了社区驿站,设有可视化智慧平台,为居民群众提供包括议事恳谈交流等六项服务。驿站还设有闲置物品中转站,优化资源配置,也增进“邻里情”。
4.军门社区率先开展“智慧社区”试点建设,筑造3700㎡的社区服务大厅和活动场所,设立综合受理窗口,实行“一站式”服务。112项政务服务下放到社区办理,添置多功能便民服务的自助终端一体机,基本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同时,充分运用“一线处置”机制,涵盖城市管理等多种类型,实现“一线呼叫、一线报到、一线处置”。
5.军门社区疫情防控如何做?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以“四个化”进一步筑牢“防护网”。采取“线上+线下”撒网式宣传,普及疫情防护知识,以快板创新宣传形式录制了方言和普通话双语版“防疫顺口溜”。动员60岁以上老年人疫苗接种,开展“敲门行动”逐个落户摸排,帮助他们认识到疫苗接种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