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列古玩珍宝的柜架称为“博古架”,又称“百宝架”“多宝架”。
博古架的特点就是架子上有格子,格子的划分是用不对称而又均衡的构图手法,格板自由,有的甚至悬空挑出,板端上卷做成回纹或其他纹样的装饰,形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空格。在格子里可以摆放各种古玩小品,产生丰富的层次感,用以彰显主人的身份与地位、喜好与修养。
博古架最早出现于北宋宫廷、官邸,起初是大庭上的摆设,后来逐渐在上层社会流行。从明代起,博古架开始从大厅、客厅进入内厅和书房。在清代,博古架的运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大量出现在平常百姓之家。由于它造型独特、形式多样,尤其是前后敞开的特点,便于主客从不同角度观赏架上陈列的各种珍玩,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博古架也成为清代建筑雕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坊巷之间的墀头上,博古架也是最常用以雕饰的部分,增添了宅邸的古韵气息,强化了门面的高古雅正。
墀头博古架上雕刻的图案,似乎都寄托着主人公美好的祝福和吉祥的寓意。
摄于沈葆桢故居(宫巷26号)
摄于沈葆桢故居(宫巷26号)
在宫巷26号沈葆桢故居的墀头上,左侧的博古小几上放置了笔筒、卷轴等文房用物,可视之为沈葆桢为政有声、刚正不阿的政治形象的隐喻。古人常说“家有孔雀翎,定出麒麟子”,右侧的三足凭几上为孔雀翎插瓶,象征了其家族的兴旺,以祈求孩子在将来能够有所作为,寓意着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