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鳌峰坊中段北侧。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福建巡抚张伯行创,为清代福建最早、最大而又最著名的书院。原系明巡抚邵捷春故宅,又购民房及尼庵拓而广之。 其初招延儒士,日给廪饩,以讲明正学为务。康熙五十年(1711年),巡抚陈瑸集郡邑生徒肄业其中,聘耆宿主讲。乾隆十五年(1750年),巡抚潘思榘葺讲堂;十七年,巡抚陈宏谋缮学舍,改六子祠为二十三祠,又建奎光阁于鉴亭前。嘉庆九年(1804年),总督王德、巡抚李殿图辟地重修,建致用斋、监院、崇正讲堂、敦复斋、五子祠、笃行斋、张公祠、三贤五先生祠、崇德斋。道光二年,巡抚叶世倬于东座建考棚十数座。书院受清廷重视。康熙五十年(1711年)御赐“三山养秀”匾;五十五年御赐经书八部、《孝经法帖》一本、《渊鉴斋法帖》十本、《淳化阁帖》十本。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三年(1738年)各御赐帑金一千两。乾隆三年颁“澜清学海”匾,乾隆十一年御赐《律书鉴源》一部。书院经济雄厚,院舍恢宏。自西而东共有6轴、125楹、房舍140间。第一轴院役住宅,含监院公廨、监院大门,致用斋、土地堂。第二轴“三山养秀”组群,系主轴,含正门门楼、三山养秀堂、正谊堂、藏书楼,还有“名教乐地”堂。第三轴鉴亭组群,南面墙外为发案亭,墙内为花园,有假山、雪洞、古井,旁建奎光阁,进而由南至北为荷池、澜清学海、鉴亭、崇正讲堂。第四轴敦复堂组群,含敦复堂、学舍、五子祠。第五轴笃行斋组群,含笃行斋、三贤五先生祠、张公祠。第六轴崇德斋组群,考棚十数座,周围布置呈园林韵味。整个书院饶园林水石之胜,荔枝也颇有名。书院设山长、监院各1人,书办2人,丁役数人。历任山长中有:蔡璧、蔡世远、林枝春、沈廷芳、朱任琇、张甄陶、孟超然、郑光策、游光绎、陈寿祺、林春溥、郭柏荫、林士傅、陈宝琛、张元奇、郑锡光等,皆名师硕儒。书院在全省范围内招生。从康熙五十一年至嘉庆九年(1712-1804),共49科乡试中,考中举人的856人。嘉庆三年一科考中50余人。康熙四十六年至嘉庆七年(1707-1802)的各科会试中,共考中进士155名。 书院历198年,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废科举时被撤销,改为校士馆。辛亥福州光复战役中,部分毁于炮火。民国时期,美以美教会购其空地,重建协和幼儿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