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福州三山两塔

时间:2023-01-01 11:00 来源:鼓楼区
| | | |

  一、三 山

  屏山 又称越王山、越山、平山。因山形如屏,障护城北,得名屏山。山高67米,广50公顷,是“三山”中最大的。汉闽越王无诸建冶城,相传就在山的东南冶山一带。冶山北有福州最早的冶炼遗址欧冶池。晋子城、唐罗城,也都是从此向南扩展的。越山巅旧有环峰亭、绝学寮,为宋丞相张浚读书处。又有天泉池、泉山堂、玩琴石,相传为闽越王鼓琴处。山下一泓清泉,传为闽越王饮马泉,在今华林寺大殿前院东南。山南麓有福州第一座佛寺——乾元寺,毁于明初,今半野轩系其残余部分。山南现存五代十国之一吴越鲍修让兴建的“越山吉祥禅院”,即今之华林寺。“宝刹越城边,千花绣佛前”,越王山在宋代就是福州的游览胜地。南宋高宗赵构曾御书“越山”、“环峰”刻石于寺,今残碑犹存。寺几经兴废,仅存大殿,经专家学者论证和C14测定,确认华林寺大殿是千年以前原构,是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全国古建筑中占有一席之地。明洪武初,跨越王山砌石城,建城楼于其上,称为“样楼”,后更名镇海楼,屡毁屡建,民国时期改为林森纪念堂,“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毁。山西北有井“苔泉”,又称龙舌泉。水从山的峭壁裂缝中涌出,流注井中,微呈澄蓝色,味清甜,宋代书法家蔡襄知福州时,喜用这里的水烹茶,今井旁一方石碑,刻“苔泉”,相传是蔡襄的手迹。越王山因为是闽越国发祥地,早在唐宋就禁止樵采,是福州最早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于山 相传汉代何氏九兄弟炼丹于此,因名九仙山。又以闽越王无诸九日宴饮于山,取名九日山。又因古代有一支“于越氏”居此,俗称于山。位于福州古城东南隅,与乌山、屏山三山鼎峙,全山面积11.9公顷,形若巨鳌,鳌顶峰海拔58.6米。山中原有自然景观二十四景,今尚存九日台旧址、平远台、炼丹井、廓然台等景点。山顶有闽国王氏宝皇宫旧址,宋为万寿观,又称九仙观。观之东轩是明代黄仲昭修纂《八闽通志》之地。又因观中供奉福州民间信奉的神祇王天君,俗称天君殿。殿前祀三清,后祀王天君;隔拜亭为双层楼阁,祀玉皇大帝。殿阁宏伟。山西南有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大士殿,是辛亥革命福州革命军前敌指挥部旧址,现辟为福州市博物馆。西面还有白云寺、廓然台、戚公祠(祠内补山精舍是“闽变”会议旧址)、平远台、万象亭、醉石等景点。山西坡有报恩定光多宝塔,唐天祐元年(904年)王审知为超度亡母所造。明嘉靖间毁于雷火;经乡绅龚用卿、张经等出面募缘重建。塔七层八角,全高45.35米,外刷白灰,俗称“白塔”。是福州古城重要标志性建筑。塔南有塔寺,西有塔殿尚存。山北有金粟台,其余脉为罗山,是三山藏之一,建有法海寺;山东北鳌峰书院(今二附小),历史名人林则徐等曾在此就读。此外,尚有明代郑善夫的迟清亭、徐火勃的红雨楼,以及现代科学家高士其、原国民党海军将领李世甲等名人故居,均在于山北坡。于山南面原为古城外南校场,后改为福建省体育场,现为五一广场。自汉以来,于山一直是福州古城传统的名胜游览地,今已列为历史文化保护区。

  乌山 位于鼓楼区古城西南隅,与于山互为犄角,拱卫着福州古城南门。唐天宝中,敕称“闽山”。宋太守程师孟谓此山登览之胜,可比道家蓬莱三山,因改名“道山”。山为花岗岩,表皮经风雨侵蚀发黑,“黑”福州话称“乌”,故称乌石山,俗称乌山。海拔85米,广25公顷,山石挺拔多姿,千岩竞秀,自然景观原有三十六奇,如东峰的放鹤亭(又称冲天台)、坐禅台、天台桥、西峰有般若台等等。全山遍布摩崖题刻,自唐至清多达200多段。最著名的有号称“天下四绝”之一的唐代李阳冰的般若台铭。山的东南面尚存三尊唐代摩崖造像,丰满庄严。另有程师孟篆书“道山亭”刻石,宋代名文学家曾巩撰写《道山亭记》,则是描述福建山川形胜的名篇。山上祠宇众多,尚存有“乌石山教案”发生地弥陀寺,以及道山观等。唐贞元十五年,观察使柳冕为庆贺德宗寿诞,在乌石山东麓建“贞元无垢净光塔”,乾符间塔毁于战乱,塔铭龟趺尚存,是福州最古老的碑刻之一。五代闽国的王延曦,在净光塔的旧址建崇妙保圣坚牢塔(俗称乌塔)。与九仙山定光塔(白塔)遥遥相对,成为福州古城的标志。山东北麓过天皇岭为第一山房。是宋状元黄朴、元学者吴海、清少詹事叶观国以及当代邓拓的故居,现辟为邓拓纪念馆。山北兰桔巷尚有清代榜眼林枝春的故居。隆普营原为文学家冰心出生地。澳门路有林则徐祠堂,山西北古有龚家大花园“双骖园”(今为气象台)。山西南原有豹头山、宿猿洞等景点,因城市扩建而废。乌石山也是福州古城传统名胜游览区,现已列为福州历史文化保护区。

  二、两 塔

  崇妙保圣坚牢塔 位于鼓楼区乌石山东麓。塔用花岗石砌建,风化后呈黑色,故俗称“乌塔”。后晋天福六年(941年)闽王王延曦称帝,为自身和眷属以及臣下祈福,在唐贞元无垢净光塔旧址兴建此塔。原计划造九层,天福九年(944年),在部属政变中延曦被杀,塔仅建七层停工。塔平面呈八角形,塔座尚没在土中,高32.86米。塔内层层有石阶通道,接连层廊串连至顶。塔基为须弥座(没在土中,形制不详),转角设倚柱,每层叠涩出檐,层层收分,上施平座栏板,栏板双面浮刻勾片纹,回护周廊。檐面刻瓦垅,檐口刻勾头滴水。八角各有翘脊,脊端各坐一尊镇塔佛,七层计56尊。塔顶八面坡,覆砵结顶,上置圆球、宝塔、露盘,铁葫芦顶刹。露盘八方各垂铁链,连接塔顶八角脊端,稳重挺拔。第一层塔身,东面设门;八角各立一尊金刚,着盔披甲,各执剑、锏、牙铲以及宝珠、铃铎、琵琶、凉伞等法器,系明代天启元年(1621年)镶嵌上去;七面塔壁各设一供佛石龛。其它各层,均两面对称设门,余面设龛。龛下为须弥座,龛呈长方形,高0.90米,宽0.50米,深0.20米,内镶黑色页岩高浮雕佛像一尊。佛肩左右上方分别刻佛名、捐资祈福者题名。每层统一供奉一佛,自下而上:“南无金轮王佛”、“南无当来下生弥勒佛”、“南无无量寿佛”、“南无多宝佛”、“南无药师琉璃光佛”、“南无龙自在王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各佛的坐相、手势与法器各异。塔名碑:“崇妙保圣坚牢之塔”,楷体、分双行、直下。上款功德主王延曦名号等42字,下款监造官员名号等80字,均各一行。碑质为黑色页岩,全高1.73米,宽0.92米,嵌于第四层东面塔壁。塔记,篆额:“崇妙保圣坚牢塔”碑文楷书,21行,行27字。碑质黑色页岩,高1.37米,嵌于第五层南面塔壁。另有祈福题名碑,上列闽国16名高级官员爵号、职位及妻子的爵封、姓氏,镶嵌在第七层南面塔壁佛龛中。上述佛像、文字均为研究五代闽国历史及其宗教、雕刻艺术珍贵资料。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塔石因风飞坠。因塔身倾斜,1958年,福建省人民委员会拨专款加固维修,逐层箍以钢条,石缝以水泥浆灌注加固。196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报恩定光多宝塔 位于鼓楼区南门万岁寺后,唐天祐元年(904年),闽王王审知为亡过父母超荐冥福而建。传说在辟基时,发现一颗光芒四射的宝珠,取名“报恩定光多宝塔”。初建的塔七层八面,砖砌轴心,外施木构,通高240市尺(80米)。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塔被雷火焚毁;嘉靖二十七年重建,砖轴心改为塔身,七层八角葫芦状塔刹,高45.35米。塔外表素面,涂上白灰,俗称“白塔”。塔身内设挂柱悬梯;盘旋登顶,榕城景色尽收眼底。1958年重修,更换木柱悬梯,1963年整理塔周环境,发现唐塔须弥座束腰石雕刻,内容为海国神话,狮子、牡丹等,就原地砌立保护。1962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摘自《鼓楼区志》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

相关链接相关链接
点击收起